變形縫堵漏密封歷史沿革 |
2014-02-13 09:55 | |||
早在1965年,冶金建筑防水工程調查組曾發表了“地下防水工程變形縫漏水問題”調查報告。調查了28項工程,共有91條變形縫,其中71條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上述變形縫防水型式基本可分為四種類型,其調查結論是:1)“嵌縫式”(瀝青麻絲嵌縫、膠皮管嵌縫、角鋼內嵌瀝青等)變形縫、2)“外貼帶弧形的鍍鋅鐵片式”變形縫和“中間埋入紫銅片”變形縫,以上兩種效果差;3)“內貼鋼板可卸式”變形縫、4)“中間埋入橡膠止水帶式”變形縫,以上兩種類型防水效果好。由此可見,構造型式及相應的加強材料對變形縫防水效果影響較大。 從60年代以來,在地下工程中一直推行“內貼可卸式”和“中間埋入橡膠止水帶式”變形縫構造。1983年5月5日原城鄉環境保護部以(83)城科字第282號文頒布的GBJ208-83《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也肯定了這兩種型式。 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建筑設計標準化辦公室聯合編制的《建筑構造通用圖集》88J6地下工程防水,也按照上述經驗和思路作了通用圖。 1986年在上海火車站地鐵車站和折返線人行通道施工中,參照防水規范,又加倍采取技術措施,加設外貼式防水橡膠帶。1996年4月專家組對其中變形縫作了滲漏水調查,其變形縫部位的滲漏水條數占80%,同時發現變形縫內貼鋼板可卸式和固定體系,銹蝕嚴重。地下工程滲漏水中細部構造部位滲漏占主要部分,尤其是變形縫幾乎是十縫九漏。 目前國內變形縫防水主要措施,沿結構的底板、側墻和頂板預埋一道封閉成環的中埋(鋼邊)橡膠止水帶;在結構底板、側墻的外側(迎水面)設置外貼式的橡膠止水帶,并與頂板迎水面的嵌縫密封膠搭接封閉成環。: 由于下穿立交隧道機動車道結構板上面一般有混凝土鋪裝層和瀝青層,非機動車道上有更厚的灰土層。澆搗混凝土是預埋角鋼,或在變形縫處特別澆搗下層,設置內貼可卸式止水帶現在在下穿立交比較少用(鐵五院在無錫吳越路采用此傳統設計)。 比較少用應該經過大量專家的實踐探討,在此種結構中采用內貼可卸式止水帶,在底板部位大量鋼板壓條和鋼板蓋板,在地下鋪裝層下會產生嚴重的銹蝕,以后也不方便更換。螺栓螺帽的錨固在振動中容易走位,無法保證(較長)密封。因此內貼可卸式在下穿結構和施工環境中水密可控性極其差。沒有起到設計需要的水密期望。當然大家都知道澆搗混凝土時預埋角鋼,或在變形縫處特別澆搗下凹層,給混凝土構型澆搗帶來復雜,安裝內貼可卸式代價也比較大。安裝不符合要求就等于形同虛設, 因此現在在下穿隧道設計中不多用。 外貼橡膠止水帶多為松鋪,水密性較差,對防止流沙應能起到較好的作用,這樣中埋橡膠(鋼邊)止水帶成為變形縫防水的核心防線。在下穿立交工程中,鐵四院將外貼橡膠止水帶改為一道橡膠鋼邊止水帶也嵌入結構中,將外貼也變成像中埋了,應該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變形縫的滲漏極其普遍,幾乎比比皆是,極大地困擾著業主、設計和總包,特別是那些人流、車流量較大的形象工程。變形縫的滲漏影響了內裝飾,對隧道路面造成破壞,積水結冰對行車安全造成威脅。大量的滲漏甚至會導致流沙,導致隧道外面的水土失衡,造成路面的塌陷等外圍的嚴重影響。變形縫防水和變形縫滲漏治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